说到印度造飞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怎么总感觉有点不靠谱?其实我也是。最近刷到一堆关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造的那些战斗机、直升机的新闻,越看越觉得背后故事挺有意思,也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
先来八卦一下,HAL可不是啥小作坊,人家是国家队,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折腾飞机了。按理说,这么多年技术也该练出来了吧?但偏偏,他们最拿得出手的“光辉”战斗机,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扑街。
你可能会问,“光辉”到底咋样啊?
项目1983年就启动了,本来是要替换老掉牙的米格-21,结果拖拖拉拉几十年,到2001年才首飞。2015年才正式进自家空军。这速度,你品品,比咱们等快递还慢……现在2025都快到了,也就两个中队在用,而且型号还分什么马克1、马克1A,各种升级,但主力还是靠进口货撑场面。
参数啥的不多说,总之数据看着挺唬人,用的是美国发动机、以色列雷达,还有法国航电,说国产化率能有60%。但问题来了——这些零件大部分都是进口拼起来的,一旦供应链卡壳,就直接影响生产进度。有时候连自家空军都嫌交付太慢,还公开抱怨过好几次。
再看看性能,不吹不黑,“光辉”跟同级别像F-16或者中国JF-17比起来,那差距是真心明显。续航短、载弹量有限,说白了就是“轻飘飘”,真遇上硬仗,有点吃亏。所以外面国家看来看去,都觉得没必要冒险试水新品牌,还贵呢!
其实HAL一直很努力推销自己家的货。从2016年巴林航展开始,到处找客户:阿根廷本来想买,被英国配件制裁给搅黄;马来西亚最后选韩国FA-50,因为维护简单又皮实;埃及直接奔成都歼-10C去了;尼日利亚原本谈得好好的,也临时改主意投向JF-17。菲律宾、阿联酋甚至澳大利亚也都考察过,全摇头走人……
价格倒是不便宜,每架4300万美元起步,这价钱你要是预算充足,不如加点钱买个更稳妥的大牌子。而且关键时刻零部件断供,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一台飞机动辄几十吨,上天之后每一个小毛病都有可能出大岔子,所以各国采购方对可靠性那叫一个敏感。
提到事故率,那更是一把辛酸泪。据统计,从1950年以来,印度空军摔掉将近2000架飞机!平均一年三十多架,说出去谁信啊?虽然老米格系列摔得最多,但新出的“光辉”也没能幸免。今年3月12号刚在演习里摔了一架,好在人弹射逃生成功,不过调查下来发现还是发动机油泵故障惹祸。这下国际客户更犹豫了,本来就担心质量,现在一看到新闻,更加敬而远之。
除了自己用着磕磕碰碰,把产品卖出去之后还有后遗症,比如厄瓜多尔当年的惨痛教训。他们图便宜订购了一批北极星直升机,本想着省钱还能提升山区巡逻能力。但实际操作下来,两三年内接连发生事故,各种坠毁、损坏不断发生,到最后七架里四架报废,只剩下三台扔仓库吃灰。这波操作,让厄瓜多尔不得不用高价重新采购欧洲货,又花冤枉钱又耽误正事,可以说血亏无疑。
讲真,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工业基础薄弱+管理混乱惹的祸。不少业内吐槽HAL车间管控松散,经常出现维修完还有零件剩下这种迷惑行为,再加上一些国产配套质量参差不齐,就算设计方案不错,也难保成品稳定可靠。所以哪怕定价比欧美低不少,大多数国家依然选择绕道走,就是怕麻烦和风险太大,不敢赌这个运气。
有人会问,为啥这么多年搞不好呢?主要原因嘛,一方面技术积累确实薄弱,再就是长期依赖进口核心部件,只能组装没法自主创新,加工工艺跟不上世界水平,自然竞争不过别人。而且研发周期超长,一个项目动辄二三十年过去,新技术早被淘汰啦!
所以你仔细琢磨,现在全球范围内真正愿意掏腰包支持印度自产飞机的人真的寥寥无几。不管怎么宣传安全性和经济性,人家一查历史记录,看见那密密麻麻的小故障、大事故,都默默转身离开……
总结一句话:飞行员天天拿命飞天线,你让他们坐上个“不放心”的机器,无论多少钱都不会有人愿意冒险。而那些曾经踩坑尝鲜的小伙伴,如今全成活教材提醒后来者谨慎决策!
朋友们,你怎么看待这档子事儿?如果让你选,会考虑入手印产装备吗?评论区聊聊呗~
#图文作者引入成长激励计划#
2024年配资一览表最新,最新股票配资app官网,股票配资十大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