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最高领导人阿洪扎达亲自主持,地点选在坎大哈。坎大哈是塔利班的老巢,阿洪扎达的地盘,他要确保这次大会不被干扰,更不被泄密。
现场的氛围,从一开始就像是在一间关了窗、不透气的屋子里开会——所有人都知道今天要摊牌。400名地方长官全部到场,相当于全阿富汗的“地方话事人”都来了。他们的发言记录甚至没法带出会场,只围绕巴格拉姆基地这个唯一议题吵得不可开交。这个基地的名字,在阿富汗人的记忆里等于美军的影子,而在美方眼里,它离中国边境不过几百公里,是个关键监控点。
巴格拉姆的规模,不是普通机场能比。美军当年在这里布置了可同时起降多架大型运输机的跑道,配套的无人机集群每天都在执行任务,这是塔利班目前连想都不敢想的配置。相比之下,塔利班手里现有的机场条件就像农村小诊所对比现代化医院——能用,但在突发大规模行动时,设备和功能都是硬伤。这种硬件差距,让内部务实派觉得,如果能拿到美军的支援,不只是跑道和机库会升级,信息和反恐资源也会跟着到位。
但是坎大哈派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记得2001年美军进入后的那段日子,塔利班失去了几乎所有核心据点。这种记忆,就像有人曾经闯进过你的家,把屋子拆得稀烂,如今又说要帮你装修——哪怕条件诱人,也有人会觉得那是在做回头客的买卖。喀布尔派和哈卡尼网络知道这种情绪存在,但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七成财政来自外援的事实。一旦援助卡住,粮食和物资就会断,连给安全人员发工资都成问题,内部秩序可能立刻松动。
在反恐这一块,塔利班也清楚自己面临的漏洞。过去一年,“伊斯兰国呼罗珊省”频繁在城市和集会地点发动爆炸袭击,而塔利班的情报能力就像用老旧收音机找信号——几乎收不到有效信息。美军手里有覆盖整个阿富汗的卫星监控和无人机巡逻系统,可以在几小时内定位并打击目标,这种能力是塔利班目前无法替代的。如果拒绝美国,一旦恐袭继续扩大,现有防线随时可能被冲垮。
外部力量的态度则让这盘棋更难下。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在“莫斯科模式”的磋商中都明确表示反对美国重返阿富汗,中国尤其关注巴格拉姆的地理位置是否会压缩自己的安全空间。这相当于告诉塔利班:如果让美军回来,你就可能得罪一批原本还能提供帮衬的邻居。对塔利班来说,这等于在经济援助和地区关系之间拉开了一道选择题,而且没有中间答案。
塔利班的外交部门虽然公开说拒绝美军重返,但私下却保留了合作空间,这种做法就像商店老板嘴上说不打折,但收银台下却还在悄悄考虑促销。阿洪扎达清楚,反美的姿态能稳住坎大哈派的支持,但务实的口径可以让外援切断的风险减到最低。问题是,这种“两手准备”很容易让两边都觉得不放心。
美国方面则不急着动武,他们采用的方式是标价明确的“低成本部署”——钱和物资往里推,等塔利班自己在内部吵到站队分裂,再慢慢进场。对华盛顿来说,能用美元解决的问题没必要用士兵解决。塔利班如果没有替代援助方案,迟早会在财政缺口里被迫靠向美国。
在这样的局面里,塔利班的退路其实还存在,比如加速和中国、伊朗的经济合作,用其他渠道补上援助缺口,或者与俄罗斯在反恐情报方面建立稳定联系,让行动能力提升到独立应对的水平。但这些方案都需要至少几年的磨合期和资源投入,而塔利班眼下的挑战,就像一个漏水的水箱——等不上长时间维修,必须优先堵上最大缺口。
这次坎大哈会议,不只是一次议题讨论,更像是一次生死清单的梳理。拒绝美国,就是准备面对经济短缺、防线吃紧和援助断裂三重压力;接受美国,则意味着失守最核心的政治形象,被视为向旧敌低头,内部支柱可能迅速瓦解。在没有中间地带的条件下,任何选择都会立刻带来连锁反应。
阿洪扎达把决定权交给地方长官,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转移。这个做法可以找到“集体签字”的心理支撑,但也可能让权力分散,为未来的换人或重组留空间。阿富汗的这盘局,不是简单的赢输判断,而是一次在夹缝中强行找出口的过程。到能不能撑住,不取决于谁的口号更响,而是他们能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补上缺口,稳住阵脚。
2024年配资一览表最新,最新股票配资app官网,股票配资十大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